两枚珍贵舍利的传奇经历

1988年11月14日,考古工作者在朝阳的北塔天宫出土了一大批佛家宝藏。清理中,发现两颗佛祖舍利,一颗乳白色的为骨舍利,另一颗红褐色的为肉身舍利。消息传出,立即轰动了世界佛教...




红褐色的肉身舍利

  1988年11月14日,考古工作者在朝阳的北塔天宫出土了一大批佛家宝藏。清理中,发现两颗佛祖舍利,一颗乳白色的为骨舍利,另一颗红褐色的为肉身舍利。消息传出,立即轰动了世界佛教界。天下大德高僧、专家学者不远千里万里,从四面八方云集朝阳,争先恐后一睹稀世宝物的神秘面容。

  那么,这两枚珍贵的舍利,是怎样来到远在塞外的朝阳,它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隋文帝向天下分发114份舍利

  舍利是梵语“设利罗”的音译,意思是身骨,也叫灵骨或坚固子。舍利虽指遗骨,但并不是随便哪个人的遗骨都可以称为舍利,也不是所谓出家人因常年素食导致钙质沉淀、积聚而产生的结石,更不是出家人所炼成的仙丹。而是修行有德的高僧圆寂后火化所留下的结晶体。其中白色的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

  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是在公元383年传入中国的。释迦牟尼圆寂后,摩揭陀国等八国王将佛祖舍利平分,分别起塔供奉。百年后,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世阿育王统一了全印度,开始派人将佛祖舍利向域外送传。

  隋文帝杨坚从小在佛寺中长大,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据《法苑珠林》记载:杨坚未登基时,有一个“婆罗门沙门”(即印度僧人)来到宅上,将一包舍利交给他说:“此是大觉遗灵,故留与供养”。“大觉”者,就是释迦牟尼佛;“遗灵”,即指真身舍利。沙门离去后,杨坚与一个叫昙迁的和尚把舍利放在手掌中点查,可数来数去,总也数不准。昙迁说:“我曾经听印度来的僧人说,法身数量,非世间所测。”于是,杨坚就让人做了一个七宝箱,把佛祖舍利供奉其内。

  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六月十三日,隋文帝杨坚60大寿。在仁寿宫的仁寿殿,杨坚颁布了一项重大决定:在天下各个州郡中,选择30个州郡,建立舍利塔,来供奉释迦牟尼佛舍利。杨坚亲自从七宝箱取出30份佛祖舍利,放在龙椅前的玉案上烧香礼拜。然后把舍利分别放入30个金瓶中,以熏香之泥封印其盖,派人送往选定的30个州中。

  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正月二十三日,隋文帝又下诏书,令在全国再选53个州,建立灵塔,供奉佛祖舍利,朝阳(当时叫营州)就在这第二批的53个州内。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又在全国选了31个州供奉佛祖舍利。就这样,隋文帝先后三次在全国选了114个州,每个州安奉一份佛祖舍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