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邀炎军研究员做有关轮回思想的讲座

...



讲座现场


炎军研究员做“当代视域中的佛教轮回思想”的报告


现场互动

佛教在线陕西讯 2013年11月2日下午,根据西北大学金珂文化讲堂的安排,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炎军先生应邀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文博楼报告厅做了一场题为“当代视域中的佛教轮回思想”的报告。此次报告系由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主办、北京金珂曼荼罗书画院协办的金珂文化讲堂的第十三期,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轮回学说是古印度人的思想创造,为印度许多哲学和宗教派别所继承。佛教在吸收印度原有轮回思想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丰富完善,形成关于生命演变奥秘的一整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思想学说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精神追求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波及面最广、影响程度最深者之一当属因果业报、轮回转世的思想。因此,探讨佛教的轮回思想既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又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轮回作为超验的宗教概念,如何为理性的人们所理解?炎军先生试图通过大家都认可的逻辑与复杂的生活现象相结合来认识轮回学说价值。

在讲座中,炎军先生首先强调指出,轮回学说不仅是整个佛教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础,更与现实世界中每一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他认为,一般情况下,我们通过三种途径来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第一,亲眼看见或亲身感触,即所谓“眼见为实”;第二,能够论证,即所谓“隔墙见角,必知有牛”,“隔山见烟,必知有火”;第三,有值得信赖的人告诉我们。这三种方法在佛教理论中都有应用,它们分别被称作现量、比量、圣教量。对我们现在来讲,唯有比量可用。那么,怎样用比量来对轮回的存在进行论证呢?炎军先生讲到,传统的论证方法主要是列举某些支持轮回存在的事例。但这个办法存在一些问题。即普遍性、可信程度存在先天的缺憾。所以,炎军先生采取新的办法,他从因果律这一普遍原理开始论证。他说,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是我们都认同的一个铁的定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各种个体差异,表现在生理、智力、性格、道德观念、兴趣爱好、个人境遇及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这些差异是怎么造成的呢?炎军先生认为,现在流行的遗传学说以及丰富多彩的后天环境差异的原因都不能对此做出圆满解答。例如,在生理差异方面,我们可以找出许多违反遗传的实例,比如我国已故的著名篮球运动员穆铁柱,身高达到2.28米,但他的父母身高都很平常。穆铁柱的子女身高也不突出。炎军先生认为,基因突变不能对此给予很好的解释。他还举出大量例证表明,在智力、学习能力、性格特征、道德观念、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先天因素,这些先天因素是后天环境几乎无法改变的。这些先天因素的来源不能用遗传给出满意答复。炎军先生还谈到,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会发现某些各方面条件非常相似的人,如同样聪明,受过同等教育,付出同样努力等等,却有着非常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人富贵,有人贫穷;有人声名显赫,有人默默无闻;有人一帆风顺,有人历尽坎坷。另外,人们之间为什么会存在有亲有疏、有爱有恨、有恩有怨的关系,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或令人感动、或使人气愤、或催人泪下的故事,这些差异不能笼统地用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等原因来予以说明,也不能仅仅用现世的因果来解释。由此,炎军先生认为,佛教轮回思想在解释人类面临的这些疑惑时是有说服力的。

炎军先生试图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来帮助人们审查与领会一种超验的宗教哲学,这种颇有新意的尝试激发了现场听众的热烈讨论。在互动环节,听众纷纷就自己的疑惑、感受等与炎军先生交流,炎军先生也及时进行了相关的补充说明和辨析,大家相互探讨,彼此激发,气氛热烈而和谐。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的白冰博士和王早娟博士也对此次讲座进行了生动活泼的回应。李利安教授对炎军先生以及到场的听众表示了感谢,并总结说,轮回思想是很有趣又很深奥的宗教哲学理论,不但涉及生物学、宗教学,还涉及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很多学科,对这个问题的开放探讨和当代阐释不仅能推动佛教义学的发展,加深人们对宗教的理解,而且对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不同思想之间的对话产生积极影响,我们要鼓励并参与到这种探讨与对话中来,这既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思考生命价值、生活意义所不能绕开的话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