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古格宫廷舞蹈托林寺壁画

盛装打扮手持鲜花,十六位美丽可爱的姑娘,高歌欢舞。...


托林寺壁画中的宫廷舞蹈(图片来源:中国西藏网)

托林寺壁画中的宫廷舞蹈(图片来源:中国西藏网)

托林寺壁画中的宫廷舞蹈(图片来源:中国西藏网)

装饰在整个藏传佛教艺术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独特的自然环境,赋予了西藏入丰富的审美感受和想象力,藏传佛教的装饰图案不仅内容丰富、刻画精致,且富有秩序和理性美,饱含着创作者对觉悟解脱、超越自我、圆满自在的精神追求和信仰。在藏传佛教壁画艺术中,阿里古格壁画以其绚丽精美的图案,丰富多彩的内容,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和多元化的艺术风格,成为藏族艺术史乃至中国艺术史上,极具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的艺术形式,为我们认识和研究藏传佛教的装饰艺术,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

300年前的西藏阿里古格王朝在一夜之间从历史上消失,给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阿里古格壁画。不论在藏族艺术史还是中国艺术史上,阿里古格壁画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宗教文化研究价值。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情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流派,并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

古格和托林寺的壁画色调以红、橙、黄色为主,大面积的石青、石绿等冷色调的使用,与敦煌壁画“崇高与优雅、对称与和谐、阴柔与阳刚、悲壮与英勇、庄严与浪漫”的美学风格接近。与东嘎壁画处处用色彩直接点画,晕染的手法相比,古格壁画工笔细腻,墨线勾勒填彩,酷似国画的自由写意。这些壁画不仅传达出古代藏族人对宗教的信仰,还记载了当时文化艺术的璀璨发展——特别是宫廷舞蹈的发展。

古格时期的宫廷舞蹈,主要是指公元9世纪吐蕃帝国崩溃之后,朗达玛后裔逃离拉萨,在阿里建立古格王朝之后的宫廷舞蹈。

古格壁画中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有两种:一是拟兽舞蹈风格的狮子舞和马舞,另一则是传承至今的鲜舞。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好像都是民间舞蹈,但在当时也都是在宫廷内表演的舞蹈艺术,因而,我们也可把它们看成是宫廷舞蹈之一。

狮子舞,自公元一世纪前后就在中亚各国,尤其是西域诸多民族中颇为流行,大约在公元二世纪前后经由西域、河西走廊逐渐传入中原汉族地区,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发展,迄今已成为我国汉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舞种之一。

狮舞前面领头的是手拿香炉的僧入,再上就是著名的印度神猴哈努曼,狮子被绸缎打扮成绿、红、白三色,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藏传佛教的寺院当中。由于狮子与佛教有密切的象征意蕴,故深受佛教徒们的爱戴和敬仰。紧随狮子舞后面的便是古格壁画中著名的马舞,舞者为两入,一入身着白色长袍,头戴广檐帽,马身为白色。另一马舞者,身着红色长袍,头戴白色圆顶帽,马身为红色。这种表演形式类似汉族地区的跑旱船,表演形式活泼生动,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古格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宫廷舞蹈,应该算是流传了上千年的“鲜舞”。壁画中的舞者为10人,全为女性。从画面来看,具有舞姿生动、队形整齐、表情怡然、动作典雅、着装讲究等特点。

鲜舞是不同年龄的妇女表演的一种抒情舞蹈。据记载,一般都是在迎送宾客,或是寺院在举行跳神法会时,穿插演出的舞蹈。据调查,目前流传在阿里地区的鲜舞有13种,每种舞蹈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音乐和唱词,但舞蹈表演的动作基本相同。

鲜舞的表演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圆圈,斜线,或是龙摆尾。伴奏的乐曲并不复杂,一般是低音鼓两个,表演时,先敲鼓。开始时舞者不唱,按鼓点舞几段,然后,领舞人起唱;鼓停,边唱边舞。舞者手拿彩绸,把彩绸披在脖子上,手握两头,这种舞蹈形式与汉族地区红绸舞的握法十分相近。

舞蹈的基本步伐和手势,有“前走两步”、“后撤一步”、“双脚蹲起步”、“一步一抬”等步伐。其美学风格为步伐缓慢、稳重、优雅而轻松。鲜舞作为女性表演的集体舞蹈,非常讲究队形的变化和形式感。一般而言,藏族舞蹈最大的特色之一是表演队伍多为圆形或是半圆形,或是横排。但是鲜舞追求的是斜线的变化,特别是注重龙摆尾的形式感,常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独特的队形在其他藏区的舞蹈表演中非常罕见。

从鲜舞的表演形式来看,舞蹈者面向排成圆圈或是半圆圈的队形中,舞者一的左手拉其右边舞者的右手,舞者一的右手拉其左边舞者的左手。依次类推,交叉的拉手动作,整齐合一,队形严谨,变化有方,稳重悠扬。

需要指出的是,鲜舞表演十分讲究衣饰着装和头部装饰,她们的服装也别具一格。比如,头部要用布做成“吉务”、“改务”等,上面要镶嵌金银、珍珠、珊瑚、玛瑙等宝石装饰,舞者还要披披肩等。古格壁画中的10女子鲜舞图都着披肩,但未戴头饰。

古格王宫遗址中的其他舞蹈表演壁画,最有代表性是金科拉康,也就是坛城殿中的瑜伽舞蹈,这种舞蹈虽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宫廷舞蹈,但在王室的庆典仪式中有时也会上演。

整个舞蹈表演壁画被绘制在坛城殿西壁的上部,其舞蹈造型与风格沿袭了古代印度王室经常表演的瑜伽舞蹈,表演者有男性,但大多数为女性。从舞蹈形态未分析,是瑜伽修行与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结合,男女舞蹈者均为半裸,起舞者手拿法器,佩戴项饰、璎珞、臂钗,着脚链,头戴花冠。腿部动作讲究弯曲,有单腿弯曲,也有双腿曲躬动作,舞姿造型独特,舒展优美。 

与这组舞蹈造型相媲美的还有一组是供养舞女图,其造型之优美,神态之优雅,可谓古格王朝的代表作品。这组舞女壁画分别绘制在坛城殿的东壁南侧、南壁东侧,或北壁的东侧和西侧之间。舞者均为单体的舞蹈造像身后有背光和头光,其背光均为红色,头光各有不同。舞女们头戴花冠,做双腿弓曲、或单腿弓曲、或双腿交叉,这组壁画中的所有女性均为四臂,两臂分别执金刚铃、或金刚杵,另两臂结各种大手印,这种手印的舞蹈造型直接源于古印度舞蹈的手势象征,其后,这种舞蹈手印又与佛教的手印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新的舞蹈造型语汇。

坛城殿北壁的舞女造型与东壁和南壁的舞女造型基本上相同,全为裸体,但不同的是北壁舞女,一手执金刚铃、一手执金刚杵,另一手则拿乐器,有的吹笛子、有的敲手鼓、有的摇巴郎鼓、有的拉胡琴,整个舞蹈场面,神态怡然、优美典雅。

古格王宫遗址中,还保留了其他的一些舞蹈表演场面,比如表演武士们习武场面的舞蹈表演等,还有表现世俗生活情景的舞蹈场面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从藏族历史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来看,吐蕃王朝时期的宫廷舞蹈以及礼仪文化也被古格王朝所继承和发展。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吐蕃松赞干布时期著名的16女舞蹈。藏族史料《西藏王统记》曾形容:“盛装打扮手持鲜花,十六位美丽可爱的姑娘,高歌欢舞把人陶醉。”这种舞蹈便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谐玛”,谐玛,也就是“女子的歌舞”之意。阿里扎达托林寺壁画中的16金刚舞女,有可能则是吐蕃时期16女舞蹈的传承。

托林寺,位于阿里扎达县境内,始建于公元996年,是古格国王益西袄仿照山南桑耶寺在阿里兴建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藏传佛教寺院,对藏传佛教后弘期佛教的复兴与藏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托林寺的16金刚舞女壁画,绘制在大殿的门廊之内,整个壁画气势轩昂,高贵典雅,16舞女均穿长裙,面挺饱满,头戴花冠,双耳著环,丰乳细腰,披帛绕肩,轻盈曼丽,身姿富态。其手部、腿部、表情动作造型妩媚动入,极其生动地继承了古印度舞蹈美学思想中的“情”、“味”、“艳”的舞蹈境界。

托林寺后殿西壁壁画中的伎乐舞女图,也是藏族舞蹈造型中的经典动作。例如,神态安详沉静的妙音舞女,左手握琴弦,右手拉琴弓,左腿微屈单立,右腿半曲,头戴花冠,天衣飘带,犹如轻歌曼舞。其中的奏琴舞女、献水舞女、持花舞女舞姿舒展优美,典雅高贵。尤其是壁画中的“献舞天女”,更是婀娜多姿,舞步蹁跹,将手部、头部、胸部、腰部、以及腿脚之间的舞蹈造型演示的准确而完美。这些生动的舞蹈壁画,是我们研究公元10世纪前后古格王朝时期宫廷舞蹈最直接的视觉材料,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

欣赏藏传寺院壁画艺术,若缺少了舞蹈与音乐的联想及领悟,是难以入境的。因为最美的壁画形象往往是那些仿佛戛然而止的凝固了的舞蹈造型。阿里古格时期舞蹈壁画,或多或少地都表现了这一艺术造型上的美学追求。

相关文章